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侯燕婷,编辑:饶霞飞,原文标题:《90后回农村,做起“千万级”项目》,头图:拼多多。
辞掉大城市的体面工作,或者离开体制内的安稳岗位,一些年轻人大胆做出选择,回老家寻找广阔天地。
90后凌雨南、曾宇、陈俊,就是这批探路者。
“2017年在深圳上班做客服,我的月薪只有2300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低,但那时候也做了四五个月。”凌雨南对记者说道。2016年毕业后,他曾在深圳两家公司上班,2018年底与两位同龄合伙人回到江西赣州市寻乌县,开始电商创业,销售脐橙等水果。期间高低起伏,到2021年,他们的年销售额已经超过5000万元。
1993年出生的曾宇,10岁开始,便进入八一体操队练习体操,退役后他没有选择转业去体制内的工作,于2017年回到老家安徽的黄山市休宁县,创业卖臭鳜鱼。2021年,公司卖出60多万条鱼,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仅拼多多平台销售额就超过1000万元。
2021年,95后陈俊从国企辞职,合伙人(张涛)也辞掉公务员工作,他们一起在浙江台州市三门县创业卖青蟹。一年以来,拼多多店铺销售额已经超过1000万元。
凭着对家乡产品的认同感,这些年轻人回到农村,几经探索,带火了一波农产品。赣州脐橙、黄山臭鳜鱼、三门青蟹,曾经局限一方的农产品,如今借助电商平台,在“新农人”的努力下,销往全国各地。
根据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在拼多多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95后“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报告显示,95后“新新农人”两年间增长了近4倍,他们普遍来自广大的乡镇、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与父辈相比,具备高学历、懂经营懂管理、擅长整合产业上下游等群体特点。
“在推动农产品上行的过程中,‘新农人’群体通过自身的创业创新,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力量。”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
凌雨南、曾宇、陈俊等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走过的路,是上一辈人没有经历过的旅程。动辄千万规模的业绩,背后是“新农人”探索的新道路。
4个95后的5000万“脐橙大业”
2016年暑假,即将从职校软件技术专业毕业的凌雨南,和发小蓝宁、凌永春聚在一起,探讨人生、未来,他们决定一起做电商、卖脐橙。
江西赣州市寻乌县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一年下来脐橙产量超过10万吨。从小到大,凌雨南等人也对脐橙非常了解。
2016年11月开始的脐橙收获季,凌雨南3人做了2个月“微商”,小试牛刀。靠着微信朋友圈的熟人关系,他们卖了2万斤脐橙,赚了1万元。春节后,他们想把体量做起来,但对电商平台一窍不通,决定先去深圳上班学习。
2017年初,凌雨南去了电商公司做客服,工资2300元/月。四五个月里,他感觉所学东西不多,但初步了解各种电商平台的基本操作,比如建立商品页面、处理售后问题等。到了收获季,他们辞去工作,返回寻乌继续卖脐橙。
当时在寻乌,除了微商,也有人开始做拼多多网店,且做得不错。凌雨南几人也注册了拼多多店铺,开始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脐橙。
凌雨南回忆道,当时拼多多处于流量红利期,尽管他们的店铺几乎没有运营,商品页面也很简陋,但那一季他们通过拼多多卖了6万多斤脐橙,比微商多2倍,总共赚了7万多元。
这一季过去,2018年初,凌雨南又出发去深圳学习,这一次他换了一家电商公司,还是入职客服岗位,但他认真和老板进行了沟通,表明想跟着对方学习电商运营。
这位老板跟凌雨南年纪相仿,看他一心向学,就答应了,每天下班后给他“开小灶”,教他一些电商运营的基础和重要知识,比如商品页面构成、详情页优化、流量直通车等,后来凌雨南也从客服转为运营助理。甚至,热心老板还报了一个电商课程,让他上班时间去上课。
“直到现在,我跟这位老板还经常联系,每年给他寄脐橙,去深圳找他吃饭,成为很好的朋友。”凌雨南说道。
转眼又到脐橙收获季,凌雨南再次辞职,老板极力挽留,他却去意已决,“我们几个小伙伴还是想搞一搞,不管成不成功,都要尝试一下。”临走前,老板向他提议到,农产品销售可以考虑拼多多,因为这个平台对农产品的推广力度很大,“起量很快”。
2018年10月,凌雨南3人小团队加入了吴海平,4个合伙人开始做大拼多多电商销售的规模。“学成归来”的几人,使用短信营销、直通车等推广工具,正经做起店铺维护。彼时,他们还没有自己的仓库、加工厂,挨家挨户采购来的脐橙,借用蓝宁父亲的果品加工厂进行制作包装。
这一季,他们的脐橙销量翻了十番,卖出60多万斤,利润达到28万元。
“过完年后,我们没再出去上班了。我们想开发其他品类,完善一下整年的产品线,卖完两个月脐橙就休息,也不现实。”2019年脐橙停止发货后,凌雨南4人出发到广西、云南发掘新品,在广西卖了一个月越南青芒,由于对品类不熟悉,亏损不少,草草结束;而在云南,青皮蜜桔运作成功,成为公司年中季节销售的新品。
2019年底到2020年初,产地行情好,果价低、口感好,公司的脐橙销量再上新台阶,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元,由于各环节成本优化,利润也达到200多万元。
然而,凌雨南4人也不是一路坦途,公司就在2020年遇到困境。他们跟当地一家大型果业公司合作,投入几百万元,以期货的模式,囤了几百万斤的脐橙、沃柑等。没想到,采购的沃柑品质不佳,大批腐烂;2021年初,脐橙行情走跌,2元收购单价,只能1元卖出去,亏得一塌糊涂。
这一遭,他们几乎将前几年赚的钱赔完。
“退出合作后,我们决定专注电商渠道,注重品质,稳稳当当。”凌雨南介绍道,2021年后期,他们开始增加销售渠道,除了拼多多网店,也成为了多多买菜等社区团购的供应商。当年,公司销售额提升至5000万元规模。
今年,拼多多的“百亿补贴”政策又成为新利好。“今年寻乌长期下雨,接着干旱,产量相比去年大幅降低,果品收购价涨了,成本上来,销售价也贵了。‘百亿补贴’后,15元3斤的脐橙,平台补贴后卖8-9元,消费者享受到比较优惠的农产品,而我们农民不至于滞销、亏损。”凌雨南表示,从补贴到流量,拼多多对农产品给予了很多实打实的扶持。
凌雨南透露,下一步团队想把“橙上良品”这个水果品牌做起来,还将推动公司成为一个种植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供应链公司。他透露,公司正在寻乌县开发一个126亩的百香果基地,而明年也将会在云南增加代工厂、仓库等。
留学归来,耗时2年“精制”臭鳜鱼
一般年轻人很难想象这样的工作场景,在厂房里整日处理、腌制鳜鱼,只为做出肉质紧实、口味适宜的“臭鳜鱼”。但出身国家体操队、美国留学归来的曾宇,在鱼厂里超过2年,研发出标准化的臭鳜鱼制作方式。
退役之前,曾宇在北京体育大学上学。退役后,很多队友转业去了政府部门,但曾宇放弃了这个机会,“从小练体操,到了20多岁,我并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曾宇说。
于是,曾宇去云南省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支教一年,接着到美国留学,进了电影制作专业,学了两年半。“当时没直接做电影行业,是觉得自己从小生活很封闭,不会跟人打交道,对真实的人、他人的生活并不了解,没有什么要表达的东西,或者没办法表达好,这样拍不出好东西。”曾宇告诉记者。
2017年底,曾宇跟家人回老家安徽旅游,去了黄山市,认识了父亲的朋友韩可军。80后韩可军师从中国徽菜大师王可喜,掌握了臭鳜鱼的古法制作过程,他想创业卖臭鳜鱼,邀请年轻人曾宇成为合伙人。
曾宇本是安徽铜陵人,但来到黄山后,他发现这里的徽州文化气息浓郁,古村落、老建筑,这里的山水别有一番风味。他决定留下来创业,于他而言,这也是一个步入社会、开始谋生的机会。
韩可军会腌制鱼,但对创业也是毫无经验与资源,他们从零开始做。“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厂房、冻库,自己去拉水泥回来,规划厂房。我们还不知道去哪里进鱼,全国各地跑,开车十几二十个小时去湖北、广东等地找鳜鱼。”曾宇回忆道,怎么冻鱼、加工、包装,都是一步一步摸索的。
初期小批量生产的时候,臭鳜鱼品质还算可以,但开始大批量制作后,臭鳜鱼质量不稳定,“肉质不稳定,咸淡不确定,这样给客户供货,只会做坏品牌。”原来,曾宇一开始就很有品牌意识,他想将产品做好,将品牌做起来,进行标准化生产,而不是“挣快钱”。
2017年和2018年,曾宇和韩可军几乎都在厂房里研发臭鳜鱼。
早期进货的时候,曾宇要跟车去到广东广州、佛山,凌晨两三点运回上万斤鳜鱼,再进行手工处理,按规格分拣,基本到天亮才能搞完,再让工人拉进冻库速冻。
“我们要按重量分类,这样腌制才能精细化,按规格比例放配料。腌制之前要速冻,几千上万斤鱼要限时处理完,时间控制不好,速冻后的肉质、颜色也会受影响。”曾宇说道。经过反复试验,不断改革,他们形成了臭鳜鱼标准化生产的一套方法。
凭着想做“好一点的臭鳜鱼”的目标,曾宇他们投入两三百万元研发,到了2018年底,产品品质越来越好。
在研发末期,曾宇与合伙人跑农产品展会、徽菜馆,推广臭鳜鱼,谈下很多合作,“那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臭鳜鱼。去到餐厅,我们还要教他们烧鱼方法,因为如果烹饪不好,可能会让客户以为是产品不好。”随着品质提升,如今曾宇不用再跑业务,合作商自己找上门。
2020年疫情爆发后,线下餐厅受到影响,春季臭鳜鱼的线下销售额几乎为零。曾宇开始重视电商平台,在拼多多开了网店。2020年,拼多多上还没有臭鳜鱼品牌,他们成功打入市场。
“当时小二帮我们对接参与很多促销活动,加上大家去不了饭店,很多人到线上购买,对我们的评价也不错,单量还蛮多的。”曾宇还记得,当时很多快递停发,他们自己打包,拉到市区邮政发货。
从2019年到2021年,线上线下销售并行,公司臭鳜鱼每年销售额增速达40%,到2021年超过了3000万元,其中电商平台1500多万元,而拼多多就达到1000多万元。
曾宇提到,公司规模每年都在扩大,现在工厂有1000平米,三层办公楼,有5个冻库,员工近20人。工厂引进打鳞机、分拣机、滚筒机,从前期处理到后期制作、打包,生产流程部分机械化,效率也大幅提高。
回忆起创业初期,曾宇难忘的就是,每次出门,身上的鱼味会熏到人。比如到高速加油站,一摇下车窗,别人就会投来不一样的眼光,只因在厂里呆久了,头发上、衣服上的味道都很难洗掉。但他没觉得多累、多苦,可能因为小时候练体操的经历,他习惯这种劳苦的状态。
曾宇认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是一种个人选择,但值得鼓励,因为人们对家乡的文化更熟悉,做起来更有认同感。公司的产业带动能力也很强,臭鳜鱼的大规模销售,不仅增加当地税收,也带动了全国多地的鱼产养殖业,如广东、江苏等地。
“离开体制,认真搞蟹”
毕业之后,陈俊进了三门县一家国企上班,工作比较稳定,但他总想着,“年轻人还是要拼一把的。”
陈俊家世代养殖青蟹,300亩的养殖塘里,每年产量上万斤。2021年5月,他在三门青蟹市场租了一个档口做线下销售,同时开起了拼多多网店。
“当时金华、温州的亲戚有做拼多多的,他们说跟其他平台比,拼多多流量更大,更容易起步。”陈俊告诉燃次元,选择在拼多多开店,很大一个原因是对农产品零佣金,同时平台还有不少对农产品的扶持政策,比如有农货节大流量活动等。
同样是从零开始,陈俊自学商家知识,慢慢摸索。从1天只有1单成交开始做,到每天稳定出单,可以保证日常开销费用,他的电商创业步入正轨。这时候,他开始拉拢合伙人张涛。
陈俊还记得,当时,在青蟹市场里,他打电话给发小张涛,说起在网上销售青蟹的前景。张涛赶到市场跟他当面商议,表示想一起创业打拼。“当天,张涛没通过家里同意直接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先斩后奏,但最终也得到了家人的认可和支持。”陈俊说道。
三门是中国青蟹之乡,三门青蟹也是海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然而,在全国市场上,三门青蟹认知度并不高,尤其是北方地区,“我们希望通过拼多多互联网销售的方式 ,让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都了解我们家乡的三门青蟹。”
陈俊提到,父母那一辈的青蟹销路并不可观,都是直接卖给青蟹市场,而客群都是江浙沪人群,如果要打响知名度,需要将青蟹卖到全国各地,让销路更开阔。
初期,早上六七点,陈俊会去蟹塘收网、捞蟹,“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我和张涛都很会挑选青蟹,基本拿到手里就能知道肉肥不肥。而且自家蟹塘放着蟹笼,捞上来会看如果肥度、大小不够的青蟹就直接回蟹塘,只挑选八成肥度以上青蟹售卖。”
为此,陈俊难免被青蟹夹伤过,“青蟹的钳子非常的凶猛。青蟹如果夹到手指,它不会放开,你越慌张它越用力,你要将青蟹放到地上,它才会慢慢松开、逃跑。紧接着伤口部位要用力的将血挤掉,再用清水冲洗,再消毒。”陈俊分享道。
陈俊表示,网店成功的秘诀还是严把品质,他们全部按照市场上一级蟹的品质发货,“刚开店不久有个浙江丽水的顾客来下单,一下子买了十几箱青蟹,后来发现品质很好,就一直来回购送给亲戚朋友,这也让我有了信心,觉得还是要靠好品质来做生意。”
开店一年,陈俊已经做到了拼多多三门青蟹品类销量第一和口碑第一。截至今年5月,店铺销售额已经上千万。在收获季,月销售额达100万元。
一年多以来,陈俊的团队也在扩大,从刚开始2个人,到现在15个人,近期还有大学毕业生到公司实习。
陈俊对记者表示,近期公司最大的动向就是规划北方跟南方的销售线路(物流),“我们专门有一组销售团队,针对北方销售。之前很多北方的朋友,不知道三门,不了解青蟹,尝过之后,现在如果有聚餐,就会来下单,基本上到东北从发货到送达也在48小时之内。”
未来,陈俊希望三门青蟹能像“阳澄湖大闸蟹”卖到全国,也能像“仙居杨梅”卖到国外,“希望我们当地的农产品让全世界的人都能享受的到,这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陈俊还发现,这两年大学生毕业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了,“我身边好几个大学生刚毕业,就回老家创业,卖橘子等我们当地的优质农产品。我觉得这非常不错,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享受得到我们当地特产,也给我们的品牌增加一些知名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EnnoBay2020)
领先一步看见未来
创新湾ID:Enno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