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回到小镇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

那些回到小镇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创新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作者: 邱瑜敏,头图:Pixabay。

曾经挤破头往大城市迁徙的年轻人们,正在逆流回到故乡小镇。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累计达到1120万人。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十八线小城,受过高等教育并且积累了见识的互联网一代,带着独特的视角,蹚出了一条新路。

聪明的人懂得用互联网致富。电商和物流,能让小镇上的农产品销往千里之外,贡梨、葡萄、羊肉、猪肉、沃柑……这些沾着乡土气的农产品换来了令人惊叹的销量和收入。

当然,从0到1的过程是艰难的,承受返回小镇的质疑,重新认识农产品,学习电商知识,说服乡亲参与合作,这些都是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避不开的经历。

笔者找到了三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老板,他们中有人靠着高考走出了贫穷的黄土地,又成为了回家的第一个年轻娃;有人在大学时创业欠债60万,却回到家乡重新开始;有人从一线城市来到农村创业,为了省钱自己扛着几百斤的产品装货。我们和他们聊了聊,为何要放弃在一线城市的体面工作,选择扎根在小镇土地上,以及那些在农村创业的苦与甜。

不被看好的95后,白手起家一个“电商小镇”

李诗宣:95后,返乡创业3年,山西刘胡兰镇人。

我大一的时候就开网店了。当时年轻人的攀比心比较大,打游戏的话,用笔记本不太方便,机械键盘在市面上流行起来了。我宿舍的同学在拼多多上买了一个,也给我推了一个链接,还给我发了5块优惠券,挺实惠的。我对比了其他平台,就在想这个平台为啥它能挣钱呢?我也想利用这个来赚钱。后来大一下学期,就开了一个自己的店。

我家县城紧挨着汾酒厂,那会儿在电视上面汾酒打广告,在你普通的生活当中,它无时无刻都存在,所以立马就想到了这个品类,那就试着卖一下酒吧。

我想干这个事的时候,别人都不赞同,说你这干的就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生意。当时来讲,我们这一批人对电商这认知度不高。就感觉,这个东西它能赚钱吗?这是虚无缥缈的一个东西。 

卖的汾酒都是我自己谈的。那会太小嘛,才大一,长得嫩里嫩气的。去找酒厂的人谈,我要成为你的经销商、分销商。但是当时也没有什么资本,囤货的资金也没有,所以那会各种坎坷,跑了好多家不答应,然后有一个大叔,他才允许了我可以小小赊一点账。我那会跟他谈了有四个星期,我每个星期我要去他家去坐一坐,最后是我的真诚打动的他。

当时进了大概20多箱,每箱8瓶汾酒,赊了差不多1300多。

结果第一单就挣了30块。30 块钱对于我那会是很大的资金了。一天饭按照 10 块钱算,举个例子,吃个煎饼果子5 块钱,能省 5 块钱,我得吃三顿煎饼果子才能省出来 15 块钱。但那会肚子还得挨饿呀,吃不饱呀。

卖了一星期吧,我就把欠的账还上了。酒厂的老板第一个反应是不相信,他问我怎么卖的。我说在互联网上卖,别人看不到你的东西,还能把这个东西给卖出去,并且还有利润赚。我说,这就是互联网的神奇性。 

后来创业越搞越大,除了酒,啥都卖,凳子、桌子,包括还有内衣、内裤、袜子,一个月最多的赚七八万,那会感觉人生一片光明了。我们大专是三年制,是两年学校一年实习,实习那年,我们宿舍全体就跟着我干电商了。

但后来因为选品不当,囤货囤了一批,卖不出去,亏了60多万,导致整个公司就破产了。那会儿为了还账,向身边的朋友借钱,包括各种网贷、借款我都借过了。那会儿很迷茫,因为本身野心比较大,也尝到这个创业给你带来的这个幸福。你在别人当中是一个站起来的角色,最后跌到一塌糊涂。后面我父亲就不让我出去了,就想在家开个小门店。

但我不想啊,后面在太原又再次创业了,但那会还是迷茫的。不知道怎么去发展了,因为我没有自己的工厂,又不能自己去生产,跟厂家又隔那么远。如果我订一批货,万一拿回来质量不一样又怎么办?

所以我就把平台卖的各种东西,所有的产品、价格一一列举,最后我发现唯一能够卖到最大单量的,还是农产品。人家卖南瓜、黄瓜、西红柿,一天能卖那么多,我就思考这个东西怎么去卖?

后来我就转变了方向,2019年,我从太原又回到了刘胡兰镇,开始做农产品电商。

我是第一个到了省会又回到小镇的年轻人。很多人嘲笑的,你在省会自己开公司又怎么样,还不是解散了回老家。感觉你好像失败的一塌糊涂。

我回来卖的第一个农产品是葡萄。因为我大爷家是种葡萄的,有 50 多亩地。那会刚回来,也不知道去选什么品,卖哪些农产品,因为我大爷家种的是比较贵的阳光玫瑰,他也是少数支持我的人,所以就找到了他。他跟我说,你卖完之后看看能不能赚,有的赚,你给大爷一个批发价,你要是没得赚,相当于大爷资助你了。

葡萄卖得很好,我又开始卖肉制品。我们这边肉牛是比较出名的,还有加工厂、屠宰场,我就把肉制品也拿到线上销售,试了一下也能成,最后就一步一步,又开始卖梨和其他品类的农产品了。

算起来,接触了超过1000多个农户,覆盖各行各业,有种地的,有种蔬菜的,有种水果的,也跟跟养牛、养猪的、养羊的去沟通,反正有关于农业的,基本上我都跟他们都认识过了。

谈下来都不简单的。跟养牛户合作的经历挺难忘的,因为本身牛肉成本就贵,生鲜的东西路途中有损坏的可能。他们会担心你在网上去卖这个东西,万一发出去坏掉了怎么办,万一别人给你退回来怎么办,你到时候给不给我们结账呢?

我让大家放心,不管是这个东西我能赚到钱也好,赚不到钱也罢,这个东西坏掉了,我会自行去承担费用。我是保证在我有损失的情况下能给人家结账的。最终才把协议签下来了。

慢慢地,还跟养殖场、屠宰厂、加工厂都建立了合作,我把屠宰、加工、包装、物流等其他环节分包给专业商户,利润的大头都给他们了。

我是19年7月份回来的,到20年六七月,一个自然年,我们卖了就差不多有一个亿了。到现在,我们这边对电商的认知度已经打开了,包括农户、种地的,他们都知道在线上去卖能够比线下卖得更好。

现在很多农户都很信任我们了。今年好多的卖梨的种植户,树上还没开花呢,就过来找到我说,等我家的这个梨长出来之后能不能帮我卖一下?

一开始我回到镇上,公司包括我在内,只有两个人。现在,我们有 90 多个员工,85% 都是 95 后,都是我们本地和附近的年轻人。我们一个普通县城也没有太多工作岗位,做电商能够让他们借助互联网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能够给他们以后的工作学习到一些经验。

回来的这两三年,现在感觉也挺自豪的。能够以一己之力能够带动我们刘胡兰镇新型农业的发展。不管我个人能有多大成就,赚到多少钱,我的团队最起码能够让当地的农民们打开新的思路、新的销售方式,能够带动大家都有钱赚。下一步,我会继续规划我们刘胡兰镇这个英雄电商小镇,希望在我们山西省乃至全国成为一个标杆。

回到黄土高原的羊三代,一年卖出一个亿

刘国宁:85后,返乡创业8年,甘肃环县人。

从我爷爷到我父亲,我们世代是养羊的我家在甘肃环县,我们这里都是靠天吃饭,把养羊作为主要的经济收入。但是我们这是半农半牧区,交通也不方便,卖的话也比较困难,卖不上价格。

14年那会儿,我在青岛创业,也是做电商方面的。我爸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试着把羊肉放到网上去卖。我算是比较懂行的。大学学的室内设计,12年毕业,先去了电商公司做美工。后来自己做电商,卖日用品,做得也还可以,一年也能卖个一百来万。

一开始,想着家里销售羊肉有问题,就捎带着放上网卖一卖。

当时条件有限,智能手机都没有完全普及开,家里的手机信号也不好。我这边有了订单,把收件人信息编辑短信发给我爸,他还得爬到半山腰,去接收信号。然后再骑摩托开到24公里外的镇上去宰羊,宰完了再坐县城的客车去快递点发货,他自己就得折腾一两天。

我们第一年这样卖,顾客都比较认可,感觉我们这羊肉好吃,品质也可以,没想到仅仅几个月就把300多只羊销售出去了。15年,我们当地有了电商创业的政策,我决定回来开个公司。

我们这里穷,大家只能通过靠读书这条路走出去,没人再回来的。回来是一个比较难的决定,在青岛那边的同事朋友们都觉得,我回到老家很可惜。

当时我没想着赚多少钱,只觉得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相当于在我们环县羊肉的销售环节上,蹚出一条新的路。

那时候电商也是才刚起步,我觉得未来会是一种趋势。特别是农村电商,当时在沿海城市的话其实已经很普及了。但是在我们这个西北偏远小县城来说,听过电商都没几个人。我想着外面都已经这么发达了,未来在县城,电商普及率会越来越高,市场会越来越大。

刚开始我们团队只有3个人,冷冻的仓库都是租的别人的。除了羊我没有宰过,羊肉的分割、抽真空、打包发货、客服、运营、美工,能做的我基本上都做过了。早上6点就开始处理,忙到晚上12点之后,全年无休。第一年,我们营业额到了50万。

2016年是比较关键的一年,当时只做了一个平台,做得比较辛苦,也费了很大劲,但是利润也比较小,后来我们加入了拼多多这样的一个平台。平台的规则也比较简单,大家拼团这种方式也很新颖。一些老顾客买过一次觉得好,就会分享到圈子里,更多朋友来一块买。我们是9月份才开店的,先卖的葵花头(方言,指向日葵),后来把羊肉放上去卖,就那么短短一段时间,我们就卖了100万,订单量增长得很快。

17年的时候,我们当地成立了很多养殖合作社,也聘请了一些专家来,给了一些科学化的建议,也有了规模化养殖的一个变化。我们的羊肉生产工艺更加标准化,品质更加有保障,更稳定了,订单量也更大了,18年的时候,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 

我对养殖户们也有品质上的严格要求,统一深山养殖,统一饲草喂养,统一防疫检疫,统一屠宰标准的四统一标准养殖方式,这样的肉才是好品质的。

我的品牌名叫“陇上刘叔叔”,其实当时就是觉得,我们本身就姓刘,这个叔叔指的可能是我父亲,叫叔叔会更亲切一点嘛。现阶段,到我这也是羊三代了,我是把它当成终身事业来做,我也希望它有一个传承,做到别人能叫我叔叔的时候。

我们品牌最特别的一点,就是重视产品的质量。毕竟这个产品一开始卖的就是我们自己家的。我父亲也一直在养羊,有几十年的经验,所以品控这一块我们也做得好。再就是我们售前售后的服务,产品的包装都是很用心的。

我们是在电商卖羊肉的这一批里面,最早给客户配羊肉料包和食谱的商家。我们西北有一种葱叫红葱,我们做羊肉都会放,必不可少,所以最开始免费给大家整根葱,还带着土直接放进去。后面感觉用户体验不太好,我们又把葱皮剥掉以后,抽真空,再后来我们做成了风干蔬菜的形态。我们还请了很出名的厨师来做配方,各种调料配好了再放包装里,让大家吃到真正有西北风味的羊肉。

就是这么些年,一点一点积累老顾客,口碑口口相传,品牌力也慢慢累积起来。去年,我们销售额突破了1个亿,最高的一个月,卖了2000多万。

我们这个地方,过去一片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家也是,现在自己摆脱了贫困,也能影响到大家。这几年,有我们微小的作用,也有政府的作用,大家合力去做,基本都脱贫了,日子也都相对来说过得更好了。

我们这边电商现在除了羊肉,还有小杂粮、苹果,甚至现在还有卖羊粪的,单量还很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包刺绣这些产品,方方面面都能通过电商卖出去。

现在的环县可以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14年我刚回来那会儿,没有通高速,连火车都没有,现在有了柏油路,高铁高速都通了。当时想招个客服都非常难,现在相关的人才都回来了。我们这个团队,从3个人做到现在正式员工23个人,我已经是年龄最大的了,我们各个岗位都有年轻人,也有00后,做直播的、客服、运营、仓管,这些岗位都是年轻人。大家想法都很新颖,也比较有活力。

我今年的目标,保守一点,希望销售额增长20%,力争能突破1.5 个亿。我们将继续努力发展,进一步提高环县羊肉的知名度,为环县农民增收提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贡献新力量。把环县羊肉能卖出去更多,也能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羊产业中,而且在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大家都能赚到。

离开一线城市下乡卖水果,两年做到行业第一

彭成(化名) :90后 ,下乡创业5年,广西武鸣区人。

我在大学是电商专业的,14年毕业就在杭州工作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网上卖进口零食,后面还接触过好几个类目,卖家具、茶壶、服装。但稳妥地上班、给人打工不是我的首选追求,干了4年以后,就想着自己出来干了。

有一天,跟我一个同学聊起自己的家乡,他是广西人,家里沃柑在电商平台卖得很好了,我们就决定一起创业。他来主管货端,我主要负责运营。

刚创业是18 年年初,我们去一个小乡村里收货,购了一批砂糖橘。当时什么都不懂,事先有没有了解清楚,一股脑地就下果地自己去收货了。

但是因为经验不足吧,生鲜这一块涉及到很多产品本身的,农业上面的知识点,这个我们是完全不懂。跟我们之前卖的商品不一样,做农产品不仅要懂电商的玩法,还要懂农产品的知识。

刚开始做不懂这些,我们当下拿在手里看是OK的,结果发出去就不行。经过包装、快递运输,中间会存在一些影响因素,要对水果的品质有严格的把控。因为如果没有做好保鲜,可能在物流途中,一趟车拉出去,回来几万就没了。

后面靠时间、靠学习,一边通过商品在客户那的反馈,一边跟农户咨询具体的问题,一年一年的累积经验下来才真正了解要怎么去识别水果的品质,怎么去做售卖。

那时候有亏损,主要是因为不懂货品,线上电商的运营操作我们蛮保守的,因为那时候其实我们钱很少,所以说一分钱一分钱地抠着花。资金不足的时候只能自己上了,体力活都得自己来,比如一车货,几万斤货,我们穷,就自己一个人扛好几千斤。几个小时自己扛下来,身体上比较累。

那时候我们团队就三个人,仓库大概就100平。前两年想多地发展,比如广西、四川,不同的水果,每个产区建立一个单独的仓库。但发现还是涉及到经验问题,经验不足的话就很容易会造成亏损。现在我们只集中一个在广西的仓库,已经有1000平了。

这两年势头稍微顺了,心就有点飘了。19年的时候能有五六千万的销售额,本来手里只有几十万的可用资金,变成了上百万了,感觉自己行了,往外面走,发现走不通,就又回来了。

我主要做运营,难免会遇到差评,有些客户很难搞,骂的很难听,说什么的都有。人在这种沟通交流中,有时候还是会有点情绪的,但这种事情太常见了,无所谓,这一单过去就过去了。我们有坏果都是包赔的,这也是必须的服务态度。

我们现在手里头有七八家线上店,这些年在缩减,之前不停在开店、尝试。这些年熟练了之后,单量越来越大的时候,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店,专注做好的品类了。

其实我们网上卖的,基本以量取胜,卖的多就能赚到钱。我做店的话,就是奔着行业第一去的,所以说沿着这个方向去打的话,哪怕前期可能会亏损一点,我能把这个钱砸到第一去,给用户让利,后面再慢慢做一个利润上的调整。

我们一开始做广西沃柑,现在慢慢转到海南芒果去了,这是我们做得最好的产品,已经做到了拼多多同类目的销量冠军,行业第一。

从20年开始卖芒果,两年了,现在多的话一天都能有十几万的销售额。

为什么能做到这个地步呢?我们比别人更能熬。农产品这一块市场波动很大,包括在电商市场上面数据的表现也会有波动的,有人发现亏了就不干了,我们坚持下来了,稳住了,就做到现在这样了。

现在在两广地带做农产品的农民基本上都挺赚钱的,这边电商进入的比较早,比较成熟了。线下的实体店铺也能卖,很多人扎堆往这边跑。现在农户们基本上都是把自己的水果种植好就行,成熟了以后自然有一大批人过来收的。

做电商也差不多五六年时间了,其实我现在整个人心情没有起伏很大的时候,因为这就是一项简单的小生意,谈不上骄傲,也没有什么自豪的。下一步的话,我希望在现有的体系下,尽可能地把利润做到好几百万,目前我们还没有达到这个目标。

“流动”是一个年轻人永恒思考的热题,尤其对于小镇青年们来说,在大城市内卷,还是回到故土寻找新的出路,这是在成长的十字路口必须要做出的选择。

智慧和情怀,让更多年轻人们看见了广阔田野的希望。像李诗宣、刘国宁、彭成这样的返乡创业者站在了风口上,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为家乡带来了新的风向。这群来自广大乡镇、农村地区,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新农人,与父辈相比,不仅对电商、直播等创新模式具备先天的敏感度,而且同样对农业、农村怀有深厚的个人感情。现在,懂互联网的新新农人们已经成为了农村电商行业的中坚力量。

拼多多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在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过去两年,平台“新新农人”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由2019年的29700人增至2021年的126000人,两年增长了近10万人。

报告还显示,“新新农人”群体普遍具备本科、大专学历,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海外留学生,95%以上均为返乡创业的“农二代”“果二代”“批二代”。

更多新青年看见了回乡发展的机会。回到小镇,不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退路”。从前,父辈只能离开乡镇,在外面的世界洒汗奔波,现在,新新农人们回到故乡,在自己的城堡掘金。

在乡野间,一亩一亩的沃柑橙树上,风吹草低的黄土之上,同样流着创业的蜜与甜。科技与商业赋予了年轻一代希望和力量,他们俯身乡土,脚踏实地,正在创造千万与亿的销量奇迹和振兴故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ID:EnnoBay)立场。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领域,致力于记录中国科创力量,让更多人洞见未来。(报道、转载、进群,联系微信:EnnoBay2020)

那些回到小镇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创新湾

那些回到小镇的年轻人,现在怎么样了?-创新湾

扫码进群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