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创之道(ID:FinanceDL)。
8月5日,中芯国际披露了第二季度业绩,季度业绩创历史新高。公司披露,2021年第二季度的销售收入为13.44亿美元,相较于2021年第一季的11.04亿美元增加21.8%,相较于2020年第二季的9.39亿美元增加43.2%。公司第二季度实现净利润6.88亿美元,环比增长332.9%,同比增长398.5%。
在第二季度报告中,中芯国际对下半年业绩给出了乐观指引:预计第三季度毛利率再次提升,介于32%至34%;第三季度收入环比增加2%至4%。同时,基于上半年的业绩和下半年的展望,中芯国际上调了全年成长目标,将全年销售收入成长目标和毛利率目标上调到30%左右。
从2000年创立至今,中芯国际克服了国际知识产权诉讼、股东控股权争夺、管理层动荡、行业不景气、常年亏损等种种困难,坚持长远目标,以技术为本、不断产业升级以跟上国际步伐,在金融危机后开始扭亏为盈,目前占据全球芯片代工市场5%份额,位居第五。
如今,在新一轮半导体景气周期下,中芯国际乘着国产替代化浪潮,已取得阶段性业绩突破。可以预见的是,中芯未来仍将加速成长,逐渐成为全球一流半导体制造商。
中芯国际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从创立到上市(2000-2004年)、走向盈利(2004-2012年)、开拓创新(2012-2019年)、加速追赶(2019-2025年)。中芯国际在逆境中创立,持续追赶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20年的时间,将中国大陆与世界一流的半导体技术差距从20年以上缩短至5年以内。
2000-2004:逆境中创立,突破封锁
张汝京作为半导体行业的华人领军人物,先后有美国、中国台湾的工作经历。2000年4月,张汝京在开曼群岛设立了中芯国际,以此为平台募集资金,再以外商投资的身份在上海设厂。
中芯国际创立前,大陆芯片企业大部分是IDM模式,与大型芯片制造商相比,规模小、工艺相对落后、运营效率较低。因此,中芯国际选择给大型IDM企业代工的模式,得以在市场中立足。
为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除了中国政府背景的投资,中芯国际还引入外商投资,最后达成首期募资约10亿美元。募资完成后,中芯国际共计有16名股东,股权分散(图2、3)。
图2:中芯国际IPO前的股权结构
图3:中芯国际IPO前的控股子公司
2004-2012:困境中前行,坚持技术升级
由于大陆半导体企业受技术封锁,台积电把控潜在可观的内地市场。而中芯国际在大陆的设立发展以及上市对台积电造成竞争威胁,于是台积电发起诉讼,以制约中芯在大陆的发展(图4)。
张汝京创办中芯国际之初带走了一批原属于台积电的台湾班底,且沿用了台积电的工厂运营模式,为诉讼的争端埋下了隐患。台积电多次借此起诉中芯国际侵犯其专利权及商业秘密,中芯国际承受财务损失及技术限制。
图4: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的诉讼历程
首次诉讼和解后,中芯国际与台积电达成互相授出对方专利权协议,中芯国际需分6年支付1.75亿美元。自2005年起,前5年每年支付的3000万美元赔偿支出均占中芯国际研发支出的30%以上,削弱了公司的研发投入能力,降低了经营收入和净利润。而2009年第二次诉讼和解所引起的经济损失达到2亿美元及相当于8%的股权流出,占当年经营收入和利润的大约30%,是当年研发支出投入的约2倍。同时,和解条款限制了中芯国际对于先进技术资料的使用,拖慢了公司发展的进程(表1)。
表1:中芯国际相关财务报表摘要及诉讼相关支出占比分析
与此同时,半导体行业的景气度在2005年开始下降,使中芯国际亏损扩大。
受全球半导体行业产能过剩及金融危机影响,中芯国际2004年后难以维持盈利。中芯国际在2006年第二季度曾经短暂盈利,但由于行业景气度下行态势持续,伴随着产能利用率的下降,第三季度又重现亏损。随后自2008年开始,受行业下行需求锐减的影响,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在2018年下半年达到最低点,产能利用率不超过40%。
受销售额下降及资产减值影响,其2008年及2009年度毛利均为负值,且经营亏损达到3.8亿和9.6亿美元(图5)。
图5:2003-2007年中芯国际季度利润与折旧
此外,在诉讼纷争以及公司股东分散、财务目标不一致的压力下,中芯国际股权博弈激烈,管理层动荡,接连替换了三位CEO(图6)。
图6:中芯国际管理层变动
坚持产业升级
不过,中芯国际连续三任CEO仍能牢牢把握技术升级、管理与产能利用率提升的发展方向,为后来的扭亏为盈提供了基础。
第一任CEO张汝京作为台湾半导体专家,采用代工模式定位中芯国际的发展方向,在公司设立之后解决了设备、人才、技术进口、资金匮乏等问题,使中芯国际4年内成功上市并稳定发展,但半导体专利的诉讼问题以及平衡股东利益、带领公司盈利,仍然是中芯国际面对的艰难问题。
第二任CEO王宁国与首席运营官(COO)杨士宁、首席商务官(CBO)季克非建立了“铁三角”的管理模式。王宁国实施了组织精简、人员裁撤、资产压缩等举措,并且处理了张汝京时代投资的太阳能业务。再加上杨士宁在技术层面的提升,以及季克非在半导体行业全球性大复苏背景下获得大量订单,中芯国际2010年获得了历史性的全年盈利,销售收入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5亿美元。
后期受内部势力博弈的影响,王宁国和杨士宁先后离职,邱慈云作为早期参与中芯国际创立的高管成为第三任CEO。邱慈云采取减慢对于最先进制程的追求、注重成熟工艺的应用的战略,减少盲目扩张,保持已有的高产能利用率,同时更专注本土市场。对成熟工艺的深入发展以及对成本折旧的控制,使中芯国际随后从2012年开始持续盈利。
2004年到2008年以来,中芯国际大力在北京、上海、深圳各地建设8英寸及12英寸晶圆厂,上市4年间迅速拥有10座晶圆厂(含在建)以及协助政府管理运营成都、武汉两座晶圆厂;同时初步开拓下游领域,成立芯载滤色镜和微镜合营公司及测试封装合资公司(图7、8)。前期对市场的开拓,成为后期充分发展利用产能、拓展客户、扩展营收的保障。
图7:2004-2008中芯国际各地工厂及生产线建设情况
图8:2008年中芯国际各城市工厂分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LinkedBay)
发现中国科技创新的力量
创新湾ID:Enno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