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物联网智库(ID:iot101),作者:物联网智库,头图:网络。
自2013年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以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世界,美国有工业互联网,中国有智能制造2025,而撕去这些概念的“包装”,本质则是制造企业对降本提质增效的渴求。
回望过去几年,整个产业在不断变化,技术在更新升级,用户认知在持续迭代。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先行的工业互联网企业们则一边“摸着石头过河”一边总结经验,伴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节奏一起成长。
工业互联网产业变化的“三个关键词”
如果要描述近年来工业互联网产业发生的变化,有三个关键词可能比较形象:
第一个关键词是“紧迫”。
大约四五年前,愿意拥抱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用一位汽车行业专家的话来说就是,“大多数中小制造企业往往处于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每年能有1-2亿的营收就觉得高枕无忧了,他们并不觉得工业互联能带来多大的价值,所以也就没有动力去主动求变。”
然而,随着行业出现一系列的标杆案例,随着同行中真正有人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了降本增效、抢占了市场,加之疫情等因素对供应链造成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切实认识到数字化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道“生存题”,所以紧迫感便陡然而至,渐渐出现了企业主动上门寻求工业互联网平台合作的现象。
第二个关键词是“清晰”。
曾经,很多制造企业负责人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其实并没有明确、清晰的认知,将其直接与无人工厂等同。
与之类似,有人认为工业互联网是部署信息化软件,有人认为是机器换人,有人认为是黑灯工厂,但随着产业的成熟,业内逐渐形成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正如一位业内资深专家所述:“工业互联网是一种产业链关系的重组,它既涉及企业内部所有系统的纵向集成,又涉及企业和上下游供应链之间的横向集成。”
同时,许多企业也一改过去谈概念画大饼的作风,变得越来越踏实。大家不想再去谈酷炫的无人工厂,而是看重怎么用数字化解决方案帮客户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产线的柔性……哪怕解决方案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但却实实在在的为客户创造了价值。
第三个关键词是“自信”。
五六年前,国内业界非常喜欢“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分析美国工业互联网走的什么路线,研究研究德国工业4.0采用什么模式……但是最近一两年,我们看国外那些前辈们的东西越来越少,反而讲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变得更加“自信”。
经过几年的大浪淘沙和踏实沉淀,虽然依然面临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和挑战,但我国工业互联网总体发展欣欣向荣。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15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可监测的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达到3072万台套、工业App数量突破22.5万个,全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2400个,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已迈过了万亿元大关。
从行业看,工业互联网已在45个国民经济大类中得到了应用;从产业看,工业互联网促进单个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高效运转;从环节来看,工业互联网已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广泛应用——这都为产业迈入新阶段塑造了良好的开局。
探究产业认知转变背后的原因
与浮在水面上的“现象”相比,产业认知发生迭代背后的“动因”更值得深究,因为这其中可能潜藏着中国制造“换道超车”的机遇。
首先,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汽车制造为例:从诞生至今,汽车行业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最初,卡尔·本茨发明的第一辆汽车是一个机械产品,后来随着ICT技术的加持变成了机电产品,而最近这五年汽车则变成了智能网联产品,汽车的每一次迭代都意味着供应链的重塑,所以车企近年来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电池续航,缺芯等等问题……
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则更加变幻莫测。安徽海行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文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汽车生产遵循研发、生产、物流、营销、交付、售后的“线性模式”,基本都是以产品为中心,然而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Z世代成为汽车消费主力,绝大多数车企已经认识到,原来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了——他们必须要连接产品和用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场景化需求。
为了满足消费者“千人千面”的新需求,车企的整个生产模式就必须进行升级,其需要一个能够打通上游供应链和下游消费端的平台——这正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何如此关键的原因。面对用户对汽车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转型的呼唤,2021年8月,奇瑞汽车与卡奥斯COSMOPlat成立了安徽海行云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出汽车行业首个大规模定制工业互联网平台——“海行云HiG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消费端,用户可以通过APP定制并下单自己想要的汽车;在生产端,车企接单后,可以快速以模块化的方式组装出对应的产品。
第二,一批本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随着产业成长起来了。
不只是需求侧,工业互联网的“供给侧”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知道,千行百业都存在转型升级的需求,但往往不知道从何下手,而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承担着“赋能”的重要作用。
这几年,一批本土的中国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商在历练中逐步走向了成熟。此前,工信部公布了2021年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清单,卡奥斯COSMOPlat、航天云网INDICS、汉云、东方国信Cloudiip、用友精智等15家平台入选,可以说是当前产业的佼佼者。
以卡奥斯COSMOPlat平台为例,作为海尔布局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主要承载者,卡奥斯COSMOPlat在前几日(4月19日)刚刚迎来了自己的5岁生日。这五年,可以说是海尔伴随产业一路成长的五年——以海尔为代表的企业本身就诞生于中国制造的土壤,有自己的制造工厂,可谓是亲自翻过山,淌过河,知道制造业企业的难处,也有机会进行充分的实践。
前不久,郑州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成为全球热水器行业首座端到端灯塔工厂。在卡奥斯COSMOPlat的帮助下,郑州海尔热水器互联工厂利用大数据、5G边缘计算和超宽带解决方案,与供应商、工厂和客户建立密切联系,2020年至2021年订单响应提前期加快25%,提高生产效率31%,提高产品质量26%。
第三,工业互联网可以帮助企业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对制造业从业者而言,“微笑曲线”一定不会陌生,其本质阐述了在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研发和服务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基于这个理论,如果企业想要打开新的增长点、提升企业利润率,就必须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尤其是那些本就在行业里做到了领先位置的制造企业,更加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化再造第二曲线——而工业互联网恰好能在研发和服务两端为企业创造价值。
微笑曲线
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副总经理谢海琴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其有一家客户是全球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就正在基于卡奥斯COSMOPlat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改进研发和服务。卡奥斯COSMOPlat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帮助客户在虚拟世界里构建了物理世界电机设备的数字化双胞胎,能够实时关联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在电机出厂之后,该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孪生体实时收集设备数据,这些数据一方面可以反馈到产品的设计环节,帮助工程师优化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则可以对电机的核心部件进行状态监测并提供预测性维护,帮助最终客户节省成本。
借用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的名言:顾客买的不是钻头,而是墙上的洞。换言之,过去企业直接销售硬件或设备,以产品为导向;现在则可以通过服务实现客户想要达成的目的,以结果为导向——工业互联网正在为顾客提供“墙上的洞”。
第四,整个工业互联网的生态愈发完善。
一方面,从政策角度来看,工信部近日刚刚印发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 年工作计划》。《计划》指出“要遴选一批解决行业痛点、应用效果好、市场潜力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面向典型共性场景,培育一批适用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低成本、易部署、轻量化解决方案,推动解决方案在园区内共享应用”。
面向这个方向,许多工业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应用的规模化复制方面做出诸多实践,卡奥斯COSMOPlat正是其中的典型。
去年10月,基于“工赋青岛”实践经验,卡奥斯COSMOPlat联合青岛市共同发布全国首创的新模式——“工赋强国”1+N+X模式,构筑起城市数字底座。卡奥斯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工赋业务负责人官祥臻表示:其中“1”是指1个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N”是指N个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各个相关的垂直行业,并根据区域优势打造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比如位处芜湖的汽车行业、位处青岛的橡胶轮胎行业等;“X”是指X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区。截至2021年底,该模式已赋能青岛企业3561家,创造的新增工业产值超210亿元。
另一方面,从技术角度来看,工业互联网并不是一项具体的技术,而是综合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赋能于工业应用,帮助企业实现提质降本增效。这就意味着工业互联网要想发展的好,包括通信、AI、大数据、云计算相关的技术都必须非常成熟,才能协同组成一整套完整的解决方案。近几年,我国这些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有些甚至已经领先世界,典型的比如5G。目前国内5G基站数已经突破百万,达到惊人的115.9万个,占比全球70%以上。全球每3个5G基站,就有2个位于中国。
除此之外,人才体系的完善、标准的规范统一、政产学研的积极联动,都是助推产业进一步“行至深水区”的重要因素。
工业互联网助力中国制造“换道超车”?
过去,业内在谈中国制造业的时候,经常用到一个形容词叫“大而不强”。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自此以后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麦肯锡的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在软件领域更是时常被国外“卡脖子”。仅以CAD 研发设计类软件市场为例,法国达索、德国西门子、美国 PTC 以及美国 Autodesk 公司在我国市场占有率达 90% 以上,国内数码大方、中望软件、山大华天等只占不到 10% 的市场。
也因为“大而不强”,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赛道上常被定义为“追赶者”的角色,但如今,工业互联网似乎让比赛的格局发生了剧变,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换道超车”的机遇。
“换道超车”应该如何理解?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从提出相关概念到现在也不过十年的时间。目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还没形成完善的体系,既没有出现绝对领先的企业,也没有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大家相当于站在同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没有谁已经把谁甩在了身后。
另一方面,这条新赛道也为中国补齐自己过去的短板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工业3.0时代,欧美等老牌工业国家的确在流程软件和工具类软件方面具备优势,但是,基础技术固然很重要,但却不能解决工程问题。麦克斯韦能解决电和光的物理方程描述,但却解决不了一家电气制造商的设计制造问题。在电力、钢铁、铸造、煤矿、汽车、电子等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中,涉及大量的工艺和专精知识,通过将这些制造经验数字化,再借由人工智能技术等固化成算法,就能形成工业4.0时代的软件,也就是工业APP。
在这个维度,中国制造业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势。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占居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中国拥有丰富的场景,可以滋生更多应用的落地,产生更多的数据,滋养更多工业APP的诞生。
基于此,本土制造企业可以不用再像以往那样一步一步沿袭先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进化路线,借助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性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甚至赶超。
值得强调的是,正因为现在我们身处一个全新的赛道,所以抓住关键机遇,取得领先优势就显得尤为关键,这对中国互联网企业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得益于顶层政策助推,得益于中国5G的发展,得益于本土广阔的应用场景,中国工业互联网总体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期。但产业前行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比工业互联网更进一步的工业元宇宙概念也呼之欲来,面向未来的工业数字化新时代,中国制造企业必将抓住这次机遇,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EnnoBay2020)
领先一步看见未来
创新湾ID:Enno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