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根技术里,读懂华为的“三观”

在这些根技术里,读懂华为的“三观”-创新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风辞远,头图:Freepik。 

我们都在期待着自动驾驶到来的那天,也有不少小伙伴已经尝试过自动驾驶汽车。

大家应该不难发现,自动驾驶车辆在相对宽敞、车流量不大的道路上已经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在街头巷尾那些人车混杂、道路狭窄拥挤的地方还是不够灵光,也往往在这样的场景需要切换安全员来进行驾驶操作。

或许可以这么说,那些家门口的小胡同,才是自动驾驶需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峰

为了完成这次攀越,华为提出了一项名为“多目标博弈的智能驾驶决策方案”的技术。它可以提升在窄路、小巷这类复杂的城市道路中,自动驾驶车辆的智能决策水平,从而推动自动驾驶车辆更安全、平稳地行驶在大家的生活中。

这项技术,已经入选了华为公司第四届十大发明自2015年起,华为定期举办“十大发明”(Top Inventions)的评选活动,可以说是华为技术领先性的一个集中展示舞台。来自不同ICT领域,不同产品与业务线的技术汇聚一堂,给人一种“华山论剑”的感觉。

华为公司第四届十大发明共评选出11项具备相当程度创新性及应用前景的专利包,其中两项并列。这11项专利包分别是:大幅提升算力能效的先进乘法器及加法神经网络、基于多目标博弈的智能驾驶决策方案、风筝方案、无源ODN哑资源与故障可视化解决方案、基于叠代的全精度浮点单元、高清防晕眩的创新AR-HUD解决方案、Blade AAU基站天线极简部署方案、动态频谱共享5G Single Air方案、确定性IP、存储高可靠均衡扩展的AA集群方案、鸿蒙聚合加速与内存扩展。

这些技术里,我们能看到一系列根技术创新正在开启,能看到华为充沛的创新能力,能看到华为著名的天才少年们已经崭露头角。但其实更想借这个机会,管中窥豹地聊一下十大发明背后的华为“三观”。

究竟是什么支撑华为能够持续性、多领域地产生颠覆性技术?为了让那些少年踏上求取大道的旅程,华为究竟准备了怎样的行囊?

技术背后,是华为的底色

敢从根上问大道:华为的技术观

AI算力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指数级增长,但能耗问题已经形成困扰AI算法与设备落地的核心问题。能耗问题会带来几大核心挑战:沉重的能源成本会导致AI算力成本高企,中小型企业难以支撑;AI能耗过高会导致端侧AI设备的便携度下降,导致AI设备过热,便携性下降;很多生产场景难以负载如此高能耗的计算,导致AI无法深入生产场景。

这种情况下,有很多技术方式可以用来解决能耗问题。比如软件与网络加速、硬件散热、算法架构调优等等。但这些手段更多都是“锦上添花”,难以从源头解决问题。

这次入选华为十大发明的高能效计算专利包,通过加法代替乘法来计算特征,这种加法神经网络突破了现有的AI计算框架,极大提升了神经网络计算的核心矩阵计算“乘加运算”效率,解决了优化器和泛化器的数学难题,真正实现了回到一切的源头去破解技术瓶颈,最终实现了计算功耗和电路面积下降到70%以上。

城市道路人车混杂复杂场景的智能决策,是自动驾驶车辆量产面临的重要挑战。基于多目标博弈的智能驾驶决策方案专利包,可以通过轻量化定位、多任务并行感知,进而实现多目标交互博弈决策,解决了窄道多车场景安全智能的自动驾驶能力问题。基于多目标博弈的智能驾驶决策方案,不仅已经将核心亮点特性落地到了极狐阿尔法S等量产车型,更攻克了自动驾驶领域的一个基础问题,后续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企业园区、港口、煤矿、钢铁、电网这些行业,是5GtoB的落地重点。但这些行业拥有的大量独特、碎片化行业诉求,也让专网建设充满挑战。为了让5G专网更加高效、高质量落地,华为推出了5G风筝方案。这项专利包在园区网络高可靠机制、边缘网络一键式部署机制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可以满足灵活多样的5GtoB网络建设。基于风筝方案的高可靠专网,已经在庞庞塔、鑫岩等煤矿实现了落地,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几项技术,可以展示出极具代表性的华为技术观:直面问题根源,敢于从理论层重构整个技术框架。从AI高能效计算到十大发明,再到华为长期的压强式技术创新,似乎可以将华为的“技术观”,总结为三个关键词。

  • 扎根:从最基础的理论创新,基础科学创新开始,不放弃每一个微小机会里的创新可能。

  • 致用:以需求倒推技术创新,顺着需求寻找方法,排除万难也要找到答案。

  • 求变:与其他科技企业相比,华为更加相信变化,勇于接受并触发变化,笃定旧问题一定会被新解法攻克。

在这样的“扎根”技术观下,华为很早就开启了与专利为伴的岁月。华为十大发明也都是以专利包的形式展现出来。相信技术的华为,逐渐形成了专利上的独特价值观。

满堂花醉三千客:华为的专利观

早在1995年,华为就申请了第一件中国专利,随后逐渐形成了对专利,对知识产权的高度重视。1999年,华为申请第一件美国专利申请;2008年华为首次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PCT专利申请排名第一。2021年,华为在欧申请专利3544项,排名第一;同年,华为获得授权的美国专利数量首次进入前五。随着知识产权的累积,华为构筑了庞大多元的专利网络。截至2021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4.5万余族(超11万件),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有人说华为最后的护城河不是产品、市场或者品牌,而是这四通八达,覆盖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利网络。

重视专利,信任知识产权的华为,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应用好这些专利。在这个问题上,华为没有采取封闭、保守的科技策略,而是愿意以专利展开合作、达成技术交流、合理完成利益转化让专利从砌墙的砖,变成能够长出庄稼、滋养花果的土壤。这种“满堂花醉三千客”的专利观,推动着华为储备知识产权的公司,变成了以知识产权推动全球科技创新的公司。

具体而言,华为的知识产权价值观分为四个部分持续性保护研究成果,积极构建高价值专利包;以专利保护业务安全;通过合理收费奠定华为创新者形象;通过专利池、专利运营展开持续性技术合作。

时至如今,华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而这些专利与技术不仅推动着华为业务发展,还通过多种形式对外合作,成为华为与全球科技界共同的创新土壤。这些交叉许可、合作渠道构建、创新规则达成,又反向成为了华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最终形成了一个持续的价值循环。华为的专利观,也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词。

  • 珍重果实:从最初开始,华为就用最大诚意来珍重、敬惜专利成果,用心呵护这项果实,一点点帮助它们成长壮大。这种态度也让更多人才愿意来到华为,在华为完成专利创新。

  • 利人利己:华为的专利观是珍惜成果,但不封闭成果。华为愿意将专利进行合理、合规的分享,在利己的基础上完成利人利他,推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 生生不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华为打造了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专利成果网络。通过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与合作渠道,专利最终成为华为的护城河,变成了华为不断前进的内在驱动力。

不封闭,不滥施,尊重知识产权,尊重国际规则,营造良好环境。这种“润世”的知识产权观念,让华为可以持续产生具有颠覆意义的“十大发明”,让华为具备了技术创新的深层动力。

且送少年出阳关:华为的人才观

向更深处看,推动一切技术变革的要素都终归是人如何最大化激发出人的创造性,尤其是科技创造力,可能是每个国家、每家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创新力,可能既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也不同于院校中的科研能力。这几年,华为招聘天才少年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我们也确实能从AI高能效计算等核心技术突破中看到天才少年的雄姿勃发。但华为的人才观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否则每家企业都招聘天才少年,最终比拼少年们的天赋就解决问题了。

华为的人才观,不仅仅是相信少年的锐利与雄心,也不仅仅是国际视野与开放的产学研合作,而是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组成技术创新的合力。这些天才少年要西出阳关,去探索瀚海天山。华为做的不仅是相信他们,鼓励他们,还要给他们准备好行囊,在地图上标清方向,然后送他们向技术之海远行。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看看华为的人才观。

  • 老僧开光:华为鼓励内部之间对技术、专利的系统性学习,展开“传帮带”,高效率帮助年轻人找寻技术革新方向,适应华为的创新环境。

  • 少年行者:华为选择最大限度相信年轻人的创造力,给予他们丰富的创新权限与试错机会。保护年轻人的专注,激活年轻人的锐利,尊重年轻人的自由。

  • 打通舞台:为了激活人才创新能力,华为搭建了开放的产学研合作架构,国际化的技术分享与交流方式。舞台越开放,成长就会越迅速,让技术专家在合理、开放、获得尊重的大环境中完成飞跃。

培养年轻人,信任年轻人,为创造者打造最开放的舞台。这种“致少年”的人才观下,华为到2021年已经拥有多达10.7万名的研发人员。

向根源处求取技术之变,在开放中让专利创造价值,在信任中让人才释放能量。这样的华为“三观”,支撑华为成为了今天的华为,也将推动华为成为目标中的自己——那家推动智能世界到来的企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新湾立场。如有异议,请联系创新湾。创新湾聚焦新科技、新产业,相关内容欢迎投稿。(投稿或转载请联系创新湾小编微信:EnnoBay2020)

在这些根技术里,读懂华为的“三观”-创新湾

在这些根技术里,读懂华为的“三观”-创新湾

领先一步看见未来

微信ID:EnnoBay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HTML5 canvas 标签。 下载图片